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科普

发布时间 : 2019-04-03  浏览次数 : 980 次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概念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简称“被动房”),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其一年四季保持室内恒温(20-26℃)、恒湿(40-60%)、恒氧(CO₂≤1000ppm)、低噪(夜间≤30dB)、健康(PM2.5≤35µg/ m³)的舒适环境,建筑节能率达92%以上,能耗仅为普通住宅的1/10左右。

主要原理


被动房主要原理是通过最大程度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以至于几乎不需要主动采暖或者制冷,通过优化的节能设计及依靠建筑材料自身优越的保温性能和气密性(主要是无热桥设计,建筑外围护及门窗加厚、新风系统等方式),从建筑技术层面综合利用建筑物可获取的包括太阳、照明、人体、电器散热等所有自然得热方式,来实现维持室内五恒(温、湿、氧、洁、静)的高舒适度。以国内业已实施的住宅造价观察,单方均价只比常规建筑高出人民币800-1600元左右。


生态文明意义



1)可以实现大幅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可以显著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建筑物的维护成本(30-50年免维护),从根本上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3)可以减少甚至取消集中采暖(冬季)或制冷(如夏季),降低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筑的运行与维护费用;
4)可以极大地改善室内舒适度,实现以人为本,为人民生活提供健康保障;

5)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放眼全球



除了高能效,近零能耗建筑被动房兼具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之综合特性,具有卓越的人居环境效能。国际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强制推行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当中尤以德国持续升级其被动房体系的表现和影响最具深远性。目前,德国的被动房正从早先的超低能耗建筑(ULEB,节能率92%)向近零(NZEB)、净零(ZEB)乃至产能房的高度挺进。
全球首栋被动式住宅1990年诞生于德国,起初并未引起世人多大的注意,随着2005年世界能源价格再一次大幅上涨,“被动房”的独特魅力才开始引起关注,并逐渐获得了认可。进入2009年后,建筑节能与气候保护的紧密关系确立了被动式建筑在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被动式建筑概念随之开始升温。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汉堡之家”可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中国的首秀。

在欧洲,近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正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欧盟最新规定,2020年其27个国家将全部采用被动式建筑标准开建,所有新建房屋如不能达到被动式建筑标准,将不予发放开工建设许可证。如今,美日澳新等国家也都在齐头并进。


国内刚刚起步



中国方面,2017年住建部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③建设示范,提炼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引领节能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开展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