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房在中国的发展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 : 2018-11-25  浏览次数 : 336 次

在近日举行的2018雄安新区超低能耗建筑国际论坛期间,新华网和中国雄安集团联合启动“对话雄安”系列访谈,专访参会的专家学者、行业企业负责人,围绕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雄安新区的应用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系列访谈第七期邀请德国被动房研究院院长费斯特,讲述他眼中的被动房及行业发展。


精彩观点


 


新华网: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被动房的?”


费斯特: “从中国城市的供暖问题受到启发”。1988年,我跟随瑞典教授Bo Adamson开始研究被动房。那时候,Bo Adamson教授受邀考察中国的南方城市,回来后,教授跟我说,中国的南方城市是没有供暖设施的,我们应该研究不需要供暖设施的被动式建筑。可以说,我们研究被动房是受到中国城市供暖的启发。

 

新华网: 由于贡献突出,您被业界称为“被动房之父”。对于中国超低能耗建筑行业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费斯特: “在设计建筑时就要有节能意识”。


中国超低能耗建筑行业目前正在快速发展。随着建筑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但是,目前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我认为,首先,对建筑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建筑时要有节能的意识,这里所说的节能不是节省10%或者20%,而是要达到80%甚至90%;其次,我们应该选用品质好的部件,比如,节能门窗或者保温材料等。目前,这些在中国市场上都有了,而且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新华网: “您如何看待在中国推广被动房技术?”


费斯特: “中国具有推广被动房的各种条件”。 对于被动房在中国的未来,我非常看好。因为,相关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在这次超低能耗建筑国际论坛上,我特别注意到,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对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很关注。当然,被动房技术传播需要人才,因此要让建筑师、工程师和所有的专业人员掌握被动房的概念和技术,这也是需要时间的。


 

新华网: “您身边的人是如何评价被动房的?”


费斯特: “住被动房是一种新的生活标准”。 可以说,我住的是世界上时间最久的被动房,我在里面住了28年。我们一共是四栋建筑,我的孩子和邻居的孩子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他们已经习惯住在被动房里,只要去别的地方住,比如祖父母家,回来后就会抱怨说那里太冷了、窗户漏风、各种不适应等。我觉得,大家已经逐渐认为住在被动房里是新的生活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