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 : 2011-07-14 浏览次数 : 681 次
Ecotourism Complex),是以自然的、文化的原生态资源为吸引物,以度假、居住为重要手段,强调综合效益,以旅游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要推进生态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进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改善原住民生活条件,提升区域经济水平,首先就要弄清生态旅游综合体的内涵及特点。
1. 生态旅游综合体的三个特征
以原生态资源为引擎。与其他综合体一样,生态旅游综合体具有较强的复制能力,而不同综合体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生态资源的不同。与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等不同的最大突出特点,是生态旅游综合体是以自然的、文化的原生态资源为吸引物。因此,生态旅游综合体适合的选址,往往是那些具有原生态特性的山地、乡村、森林和滨海地区。由于这种吸引物对其他产业,一大部类、二大部类都产生重要影响,能带动地产、餐饮、休闲娱乐、会议会展、会所服务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共同发展,这种吸引物也可以称之为引擎或者孵化器。
对中心城市的依附特点明显。生态旅游综合体大多数不是目的地,它的辐射范围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一般为距离城市外围生活区在1-2个小时车程范围内的旅游度假区;或者本身就是以度假为目的,作为中心城市的次级生活区域。从它的主要游客类型上来看,要么是长期停留的度假游客,要么是旅居者身份的常驻居民。
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生态旅游综合体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它产生于旅游业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并跳过一般性的大众观光旅游层次,直接进入休闲旅游阶段。同时,随着综合体的成熟,旅游业对区域的综合拉动机制愈益成熟。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生态旅游综合体也极有可能转换成休闲综合体(Leisure Complex),进而变成具备一定游憩功能的城市综合体(Urban Complex),在没有严格的限制的情况下,有可能带动生态旅游综合体所在区域转变成卫星城或城市新区。因此,生态旅游综合体又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产物,是对人居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化的重要催化剂。
2. 生态旅游综合体四种开发模式
根据综合体的引擎不同,尽管分类并不严格,但通常还是有几种模式比较常见。比如以文化古镇为引擎的GBG-TOWN模式,以观光农业、生态科技农业为引擎的特色农业度假模式,以滨水湿地为引擎的滨水度假模式及以山地森林为引擎的山地度假模式。
滨海(水)度假综合体 我们讲“无水不休闲”,就在于高质量的旅游产品都是围绕“水”文章展开的。滨海度假综合体在西方发展历史较长,因此也最为成熟,甚至有一些已经成为度假目的地,某些滨海旅游小城就是围绕滨海度假综合体发展起来的,加勒比海、地中海、库塔海滩、皮皮岛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国内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开发案例,比如珠海的海泉湾温泉度假区主打滨水温泉,亚龙湾、海棠湾等区域也形成了综合开发规模。有的产品已经延伸至海上,一些大型海上、水上俱乐部以非地空间衍变为滨水度假综合体。
GBG-TOWN 模式或古(小)镇旅游综合体 小镇不是单纯的古建筑、老街,而是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着重体现原生态的生存、生活方式。小镇模式通常有几种类型:以森林、草原、山水为资源依托的“绿色小镇(Green Town)”;以海洋、湖泊为依托的“蓝色小镇(Blue Town)”;以注重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古镇、老街发展起来的“灰色小镇(Gray Town)”。其特点就是以古镇为引擎,崇尚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比如托斯卡纳地区的蒙泰利焦尼、瑞士的维拉、台湾地区的鹿港小镇,以及重庆的蔺市古镇及仁寿古镇、云南楚雄的彝人古镇、四川成都的平乐古镇、四川洪雅的柳江古镇等就走的是这种发展道路。古(小)镇旅游综合体,本质上是一种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双驱模式。即,旅游业驱动依靠的古镇,而旅游业在市场上实现的动力实际上又靠的是强调人居环境的小镇。换句话说,古镇模块解决的是“聚集”问题,小镇模块解决的是“发散”问题,其核心是“度假”而不是“地产”,这种GBG-TOWN模式的主要吸引力也就变成房屋的“生态位”,而非房屋本身。因而,GBG-TOWN模式强调的是原生态资源的垄断性应用。
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或者农业型生态旅游综合体 主要是以第三阶段的乡村旅游产品即田园度假为特征,比如以薰衣草著名的日本富田花园农场、法国的赛尔、盛产红酒的意大利Chianti等,还有一些是以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的精致化应用为特点的旅游综合体。实际上,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它把乡村旅游的几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通过一种综合性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将乡村旅游的观光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方式以及现代服务设施引入田园。
山地度假综合体 山地在海洋、湖泊、森林、草甸、温泉等各类资源当中,居于核心的位置。地球表面多山,山体差异化程度较高,各种山地资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山地度假旅游产品,各有特色。围绕山地,产生了影响力极大的滑雪胜地、温泉度假胜地,如瑞士的达沃斯。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仅列出特征较明显的几类,同时,这几种类型的划分也并不严格,比如随着养生度假旅游的兴起,一些宗教文化旅游区已经向宗教文化旅游综合体方向发展,但因为其文化的原生性,也可归为生态旅游综合体的范围。
3. 生态旅游综合体发展面临的四个难点
我国生态旅游综合体发展速度迅猛,但总体上与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等其他形态相比,规模仍然较小。生态旅游综合体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找准生态引擎。原生态资源直接决定着整个综合体的定位、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融资能力讲,原生态资源也是一个孵化平台,它能充分调动社会资金,聚集人气、财气,新产业联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体的保护与开发都是围绕着这个引擎展开,因而最基本的前提要求是对引擎进行严格保护,对“引擎”外的旅游资源,要在充分尊重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构建保护系统。生态旅游综合体的持续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方面生态旅游综合体以原生态资源为吸引物。另一方面,保护性开发,必然面临资金回笼、扩大规模的压力,一旦游客无序介入,极有可能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须进行分级保护,对于引擎必须采取极端性的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原生态资源;对综合体的其他要素,又要给予以极大的自由度。
理顺产权关系。构建保护系统要与理清产权关系结合起来,避免在开发后期产生产权纠纷,集中精力,稳步推进工作进度。一般而言,生态旅游综合体最适合的选址是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一些发展较为滞后的乡村。这些地区往往发展相对滞后,其中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实体相互掣肘,发展动力相互冲抵。发展生态旅游综合体,首先就要明确产权关系,厘清利益主体及分配结构。
塑造国际品质。在开发主体关注生态旅游综合体时,往往优先考虑的是拿地成本、政策补偿及升值空间。生态旅游综合体在萌发前期,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加上地质、地形、土壤的复杂性,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道路交通条件较差,服务品质较低,要把提升服务品质作为工作路线的基轴。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旅游综合体本身没有是否国际化的问题,只要以满足人们对品质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就必然响应打造国际化高标准产品的要求。
4. 生态旅游综合体模型解构
笔者认为,明确生态旅游综合体的特征固然重要,但是弄清它的模型结构及其这种对旅游业要素的作用机制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当中,尤为重要。一方面,传统观光旅游业及单一产业的开发升级到综合性的旅游地产开发,表现为旅游业与地产业、度假业、酒店业、会所业、文化创意创业等紧密融合;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综合体之所以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就在于在这种模式结构中,除了引擎之外,各种构成元素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换句话说,以生态本底和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其他要素的组合,形成生态旅游综合体的标准范式,这就是“Eco + X”模式(X是功能要求)。一般地,生态旅游综合体包含六大功能要素:
文化创意业态。本质上是以文化创意为特点的商业形态,往往通过民俗商街、创意街区来实现,但随着纵深发展,文化创意业态已经呈现出从集中到分散的特征,林盘会所、田园农舍、乡村创意工厂也成为文化创意商业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业态的成熟,同时也将主题娱乐、影视、工艺美术、歌舞演艺等细分产业融入其中,丰富了生态旅游综合体的内容。
养生地产。养生地产是伴随老龄化社会出现而成为市场热点,城市环境令人抑郁、空气质量差、生活节奏快、出行拥挤,噪声污染严重,老年人需要安静的环境,导致养生级的度假地产保持较高的热度。不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养生已经由传统的老年市场扩大到一般人群,既养生又养心,按照养生的要求来做地产,实际上也是人们对自我价值再认识的过程。
度假酒店。对度假产品的配给,生态旅游综合体不同于其他旅游综合体,其对度假酒店的要求更高,除了垄断性应用原生态资源外,还要配备差异化的硬环境、做到极致的人性化服务,成为生态旅游综合体度假酒店最具竞争力的要素。比如分布在世界的悦榕庄、阿曼酒店及相似品质的度假酒店产品,都成为生态旅游综合体的标准配置。
会议会展。会议会展的作用远远超过会议本身。对于与会各方,既是交流平台,又是展现自身影响力的舞台。生态旅游综合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生活延展区域,它必须能够满足较大型的会议接待需要,能够举办较大规模的会议、展陈活动。特大型的会议会展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也主要流向生态旅游综合体,比如世界经济论坛之于滑雪胜地达沃斯小镇、亚洲经济论坛之于博鳌渔村。
会所服务。地中海俱乐部式的会所服务,成为生态旅游综合体的主要参照。这些会所,一般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康体俱乐部;二是SPA美容疗养俱乐部;三是竞技俱乐部。生态旅游综合体不是面向不同的人提供某种服务,而是面向某类人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一般要配置高尔夫球场(练习场)、马球场、游泳池、网球或羽毛球场、保龄球馆、健身房、桌球室等娱乐健身场所;中西餐厅、酒吧、咖啡厅等餐饮与待客的社交场所;以及网吧、阅览室等其他服务设施。
生态科技、低碳科技建筑。生态旅游综合体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把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单向的生态保护绝对化,降低人的主观感受,转变为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通过极致化的生态保护,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满足人的感观体验需求。在满足人性服务的所有产品体系当中,建筑居于生态旅游综合体的重要位置,其他要素的作用机制离不开建筑(构筑物)。一些新建筑产品,利用科技手段,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当前比较盛行的“树屋”、“鸟巢”、“空中别墅”、“水上木屋”、“空中餐厅”、“空中水吧”等,大胆运用仿生学、热力学、生物发电技术、光伏电技术等,将低碳经济下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生命之蛹”、“漂浮的灯笼”等创新形式深受市场关注。
生态旅游综合体在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新生事物,就在于它与其他旅游综合体相比,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生态旅游综合体的产生,与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分不开,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保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特点。由于中国的土地性质,以及土地开发的效率,完全有别于西方私有制度下的土地开发步伐,毫不夸张地说,生态旅游综合体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发展如此之快。也正因为此,加强生态旅游综合体的研究,对我国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义重大。